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8年)》通知,这是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北京市政府作出的快速反应和部署,从政策扶持、服务保障、投资护航、生态营造等多方面提供相应支持。其中也提到了备受关注的太空旅游,通知明确指出要“拓展太空经济新业态,发展太空旅游”,这是继 202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未来五年,大力发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后的重要落实。
实际上,在去年 9月,《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对未来空间的规划中也明确提到了“突破火箭垂直回收、载人亚轨道旅行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近年来,国际上,随着 SpaceX、维珍银河、蓝色起源等企业的崛起,太空旅游已迈向常态化运营。经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 85人通过商业的方式进入太空,而在 2021年之前的 20年,这个数字还只有 7。
国内,卫星生产的批量化、产业化使得商业航天的供应链愈加完善,成本越来越低;商业火箭迎来井喷式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有望在未来 3~4年正式投入使用;2023年,中国首家载人航天企业应运而生,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穿越者”)获得国资投资机构南粤基金种子轮融资,并代表中国商业飞船卖出了历史性的第一张亚轨道太空旅游船票,开启了商业航天的新赛道。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真的有机会去到太空,太空旅游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上个月,我签下了第一张飞向太空的船票,中国首位商业航天员、穿越者 001号太空游客诞生。穿越者代表中国商业载人飞船,签下了历史性的第一张船票!”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雷诗情在 2023年 12月于蚂蚁集团“创新夜谈”栏目演讲中分享道。
穿越者是中国首家集可重复使用商业飞船研制与太空旅游运营为一体的商业载人航天企业,计划在 3-4年完成亚轨道载人飞船的研制,于 2028年实现首次商业亚轨道载人飞行,这一计划与《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8年)》通知中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目标不谋而合,时间节奏刚好匹配。到那时,船箭一体,让普通人穿越太空的梦想成为可能,穿越者的出现正当其时,目标明确。
穿越者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技术发展路线。第一步,第 3-4年实现亚轨道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的研制;第二步,第 6-7年实现入轨级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的研制;第三步,第 9-10年实现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穿越者壹号 (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满载 7名乘客,作为公司首个飞行器型号,承担了打开商业太空旅游市场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其设计方案力求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将性价比和舒适智能度提升到最高。
据穿越者介绍,商业太空飞行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苛刻,到目前为止,70岁以上的太空游客数量就有 8人。其中,电影《星际迷航》柯克舰长的扮演者 William Shatner以 90岁的高龄飞上太空,成为了全球最年长的太空游客;美国企业家 Larry Connor以 70+高龄直接去到了国际空间站,体验了为期 10天的太空之旅。
随着技术的提升,飞船在各方面的性能将有质的飞跃,穿越者站在国家的肩膀上,不再只是满足功能的实现、以机器为中心的设计,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地思考,通过环控生保系统研制及复杂人因工程技术围绕乘客的太空飞行体验进行全方位布局,与传统飞船相比,这是面向商业飞行最重要的特点,也是穿越者飞船的最大特色。
相比于传统飞船内部大量的物理按键、拥挤的座舱、狭小的舷窗,穿越者飞船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与综合电子一体化自主控制技术,拥有高效的人机交互管理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将大大降低乘员的使用门槛和学习成本;基于新式逃逸的气动外形及结构设计也大大增加了座舱的结构效度和容积率。升级的设计让乘客在座舱中就能尽情漂浮,饱览太空美景,同时也提升了乘客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和艺术性。另外,新型航天服的设计也将利用柔性电子智能化的感应技术与飞船相耦合,实现乘客健康状况智能监测与评估,既解决了航天服臃肿、行动不便的问题,也达到精准感应并实时采集乘客多种数据的目的,其中也包括乘客的情绪状态,若监测到乘客任何不适现象,系统可以进行自动精准干预,保障乘客情绪稳定和人身安全。
同时,基于国家载人航天 30年来扎实的航天医学大健康与航天员训练体系,穿越者将开发面向商业航天员的保障系统,对乘客进行上天前必要的培训,包括仿真系统模拟舱等的专业训练,配合专业的乘员健康保障以及全方位的航天特因体检。针对载人航天过程中特有的失重、超重等特殊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逐步建立系列生理潜能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评估和提升太空游客在航天特因环境下的身体能力,如运动心肺功能、立位耐力、下体负压耐力、头低位耐力、超重耐力、低氧耐力、前庭功能、血液重分布适应性等。无论是航天级医生的健康管理、健康训练还是健康评级,穿越者的太空游客还可以通过定制化的航天康养和训练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身体机能、延缓衰老,这将推动国家航天医学的优秀科技成果向大众转化。
载人航天工程集成了大量的科学关键技术,涉及制造、发射、测控、生命保障、空间试验、回收等一系列环节,工程带动相当多科技产业发展,如电子、计算机、冶金、新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气象、通信、农业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的 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 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了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涉及电子行业、元器件、原材料、飞船材料等诸多方向。
目前,太空旅游的价格已从千万美元急剧下降到几十万美元,经相关调查测算,若进一步下降到 5万美金,则是一个万亿级人民币的市场,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空间超千亿。载人飞船是商业航天中唯一可以直接 TO C的产业方向,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作为太空经济的新引擎,太空旅游能够通过千亿级的市场增量空间,拉动商业火箭、航天器制造、空间生物医药、各类零部件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聚焦效益明显,为地方经济与产业聚集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